牡蠣就是生蠔,在我們日常的餐桌上已經經??梢?,我平日里吃的牡蠣都是通過牡蠣籠進行人工養(yǎng)殖的,很多客戶不了解牡蠣的養(yǎng)殖技術是怎樣的,今天青島雙贏百順小編就為大家解讀一下牡蠣是怎樣養(yǎng)殖的:
1、立柱
這里一般選著水泥柱,成本低,附著效果好,笨重不易被海水帶動。首先水泥柱表面要盡量粗糙一點,大小在2m高,直徑30厘米粗。這樣牡蠣的吸附性會很強。其次水泥柱在移動至海底前需要先將它置于淤泥地帶一段時間,這個叫養(yǎng)柱,能給初生的牡蠣提供很好的營養(yǎng)基礎,要注意定時檢查,有傾倒現(xiàn)象要及時扶正。適用于流速較快的海底。
2、漂浮木筏
這個一般用木頭竹子扎在一起,配上浮筒漂浮與海面。木筏大小在5*8m左右的大小,再大會影響整體產量,再小成本過大。一般用繩子固定在海底,以免漂流隨波漂流。彼此之間還可以用繩子關聯(lián),避免海底繩子斷了無法找到。兩木筏之間的間距在20m左右。在風平浪靜的淺海比較實用。
3、插竹
這個算大家最容易理解的一種,就是在海底插竹子,前提是竹子經過各種處理。一般每6根竹子為一堆,整體呈現(xiàn)漏斗形扣在海泥上面,竹子長度控制在1.5m左右,直徑10厘米以上。接近海泥的部位需要用繩子環(huán)繞起來做更好的固定。一般適用于多軟泥、海水流動緩慢的海底。
4、延繩
這個算是費費事比較少的方式,材料就繩子和漂浮物。一般比較適合開闊海域養(yǎng)殖,由于對風浪這一塊的抵抗力尚可,也可用于外海養(yǎng)殖。繩子兩頭固定在海底暗狀,中間用來養(yǎng)殖。中間一般寬度在40-50m,兩邊看大家所選地址的海深,一般每隔2米下垂養(yǎng)殖繩子一根并配上漂浮物,繩子長度在3-5米左右。日常要多檢查繩子是否交織在一起了。
作為專業(yè)的牡蠣籠廠家,青島雙贏百順小編提醒您,牡蠣養(yǎng)殖所需的成本不高,主要是要經常檢查。所用的苗目前一般也都是野生苗,這些養(yǎng)殖方式一般適用于大海。
聯(lián)系電話
微信掃一掃